
1977年的夏天,外交部的办公室里传来了阵阵笑声,这是李肇星第一次拜访钱其琛。
他平时在公共场合看到的钱老,都是不苟言笑、雷厉风行的,于是规规矩矩地跟着警卫员叫了声“钱司长”,没想到却闹了一个大笑话。
众人笑完之后,才跟他解释。私底下的钱老特别平易近人,别说钱司长了,平时连叫“钱老”的人都很少,大家都习惯叫他“老钱”。
2017年5月9日,钱老永远离开了我们。韩国外长连忙打来慰问电话,香港特首也紧急发表怀念文章。李肇星作为钱其琛的亲传弟子,手里握着钱老的《外交十记》,感慨良多。
一、香港的领路人
《外交十记》里详细记录了香港的整个过程,香港特首梁振英也在《怀念钱副总理》的撰文里回忆了香港回归前后的一些事件。
1949年,新中国成立后,考虑到英国的影响力,并没有马上收回香港。到了抗美援朝时期,英国果然没有封锁香港,给中国了一个看到外界发展的窗口。
这也让中国突然意识到,在国内,也是可以实行多元化管理模式的。
梁特首在撰文中写道,从1988年开始,钱老就时常指导香港的发展方向。
那时,一国两制的方针才提出来不久,很多香港居民都不太懂,觉得改革费劲还不讨好。
钱老按照自己的理解,深入浅出地讲解方针的实用性,以及政策未来的可观场景。
这让很多不理解,和不适应香港变革的人,都放下了戒心。
为了能让香港顺利回归,钱老曾经前后五次,和英国外交部长赫德沟通香港回归的事宜。
两人每次都是大吵一架,但每次都能过渡到下一次会面。
这些里面,就有钱老的外交哲学。
双方能约着下次继续讨论,那就说明还有商谈的余地,并不是无路可退。
在和英国长达两年的拉扯中,钱老还插空将“一国两制”落实到香港的日常政务中。
1997年7月1日,香港在“一国两制”的政策助力下,顺利回归。
回归之后的香港,也时常牵动着钱老的心。
梁特首特意在文中提起了这样一件事。
有一次,钱老出访南非,他在返回途中,特意停在了香港。当时香港的特首还不是梁振英,是董建华。梁振英就作为外交相关人员,有幸参与到了钱老在赤柱别墅会谈中。
那时的钱老其实更忙了,他兼任了副总理,有了更多需要指导的工作。
钱老开场并没有讲理论,而是先聊起了自己在南非的访问经历,缓解了大家紧张的氛围。
热场之后,钱老就收起放松的状态,认认真真地跟大家分析现在的国际外交形势,以及我国正在面临的外交困局。
会议内容当然是机密,不能外传。但是梁特首提到,钱老分享的外交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启发,让他现在都觉得“印象深刻”。
在文章的最后,梁特首接着对钱老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感谢。他说,香港能够顺利从英国手中回归,又从资本主义标签平稳过渡为中国特色标签,都离不开钱老在中间斡旋。
正是因为有钱老这样的领路人,不顾个人得失的付出,香港才能这么顺利地回到祖国的怀抱,也能在回归后保持高速的发展。
梁特首的这篇撰文发表于2017年5月17日,这天晚上,他推掉了忙碌的公务,坐上了去北京的飞机。
能让他把繁杂的政务,都委托给政务司长的原因,就是第二天早上要举行的钱老追悼会。
在钱老的追悼会开始之前,韩国外长尹炳世的电话也打了过来。他十分感谢钱老对中韩关系的贡献,直言中韩建交是一个艰难的过程。
中韩的粘合剂
《外交十记》里就记录了中韩的交往始末,中韩想要建交,就得跨越三道大山。
第一座大山,是中朝关系。
1945年,朝鲜半岛分裂成了韩国和朝鲜。而中朝的友谊是从国共内战时期就建立起来的,中韩想要建交,就得考虑朝鲜的心情。
第二座大山,是台湾问题。韩国很早之前就已经和台湾所谓的“建交”,那就等于韩国不支持我国的主权完整,中国自然不能和它建交。
第三座大山,是韩国的国际地位。国际上目前不承认韩国和朝鲜的独立地位,只当它们是美苏的附属。对于一个没有独立主权的国家,当然没有外交的必要。
韩外长还在电话里提到,中韩关系的改善,钱老功不可没。
1991年9月,钱老在朝鲜和韩国之间斡旋,促成了韩国和朝鲜一起加入联合国的机会,为韩国正了名。这给中韩关系带来了一丝暖意,但这时,韩国的外交意愿并不清晰。
同年11月,钱老带队访问韩国。此时的韩国首脑是卢泰愚,他亲自带队接见了钱老。
卢泰愚见到钱老很激动,说了很多可能的交互前景。敏锐的钱老,从卢泰愚的言谈中,精准地捕捉到了,韩国建交的愿望。
1992年8月,韩国公开表示,和台湾彻底“断交”。同时,韩国还积极表态,将自己在台湾建的所谓“大使馆”,也一起交还给了中国。钱老经历了多轮和韩国的商谈,终于敲定了建交协议。
8月24日,钱老和韩国外长李相玉,正式签字完成仪式。
同年10月,钱老又代表中国,和韩国协商停战,将中韩关系又往前推了一步。
中韩建交以来,从普通外交发展到了深度合作。
双方的交易金额,总计超过了4000亿美元,韩国也成为了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国。
从2008年开始,中韩双方就官宣了“合作伙伴”的CP标签,各项合作越来越紧密。
要是没有钱老这个中韩的粘合剂,中韩建交不可能这么顺利,也就没有中韩现在的亲密合作。
尹外长的电话是2017年5月11日打过来的,接电话的正是外长王毅。
尹外长除了感谢钱老的贡献外,还在电话里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慰问。
一个国家的外交力量,虽然不是单独由某个人支撑起来的,但是那个拍板定案的人,却起着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。中国失去了这样一个外交智囊,实属一大遗憾。
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所说:钱老的外交能力,我没见过第二个。
钱老柔中带刚的外交风格,自成一派,不是哪个外交人能轻易学会的。就连钱老的亲传弟子李肇星,都说自己只是学了钱老的一些皮毛。
2017年5月18日,钱老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。
礼堂的呜咽声
这天清晨,天气阴沉,八宝山革命公墓早早就开了门。
工作人员认真打扫了礼堂,在礼堂的正墙上挂了一个“沉痛悼念”的横幅,下面摆上了一排柏树。
礼堂布置好了后,哀乐响了起来,国家领导人送来的花圈被一一送了进来,摆放在遗像的两边。上面还挂着“沉痛悼念”挽联。
钱老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,满头白发,面庞消瘦,身上盖着鲜红的国旗。钱老遗体的正前方,是钱夫人和子女的花环,上面写着“我们永远爱你”。对于钱老来说,这或许是最重的一个花圈。
工作人员整理好钱老的遗容后,仪式正式开始。
国家领导人们胸前戴着白花,胳膊上戴着黑纱,依次上前向钱老鞠躬。为这位替国家分忧的老者,献上最真挚的哀思。
在送别的领导中,还有一位特别来宾:香港特首梁振英。这一趟万里之行,只为送别钱其琛。
钱老担任外长时,正是中国外交最艰难的时期。
新中国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,外国的套路却足够多。美国的制裁、英国的打压,使当时的中国十分憋屈。
钱老顶着英美的压力,将老大难的中苏关系、中朝关系、中日关系都处理得妥妥当当,为当时的外交困局撕开了一个口子。
领导人们和钱老告别后,依次走到礼堂后面,和站在那里的钱老亲属握手。
白发苍苍的钱夫人,一边强忍着眼中的泪水,一边伸出颤颤巍巍的双手,回应众人的安慰。
钱老的外交部门同事们,也都进来了。他们整齐地排好队,向钱老的遗体鞠躬。
同事们眼圈通红,他们直到现在都不敢相信,钱老那么和蔼乐观的人,怎么就说离开就离开了。
在大家的印象里,钱老一直是温和的样子,还有一股子孩子气。这个老小孩,虽然因为官职的原因,常常板着一张脸,却没有任何官架子。
钱老当上副总理的时候,还阻止同事叫他副总理,而是让同事继续称呼他“老钱”。
尤其是在退休后,钱老摆脱了官职带来的束缚,常常和大家开玩笑,只认“钱”,不认“副总理”。
此外,还有一些钱老的老乡,在经过了有关部门的批准后,也进来和钱老做最后的告别。
大家都面容沉重,神情憔悴,礼堂的气氛也越来越凝重。也不知是谁起的头,呜呜咽咽的抽噎声,就快速传染开来了。
人声的呜咽和哀乐的悲鸣声缠绕在一起,久久不能散去。
悼念仪式结束后,钱老的家属又最后和钱老告别。然后,工作人员推走了钱老的遗体,就在公墓火化了。
他终于可以歇一会了,但他的外交精神还在继续。
参考资料:
钱其琛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新华社
韩国外长电唁钱其琛逝世 赞其对中韩发展所作贡献 人民日报
梁振英撰文怀念钱其琛:“临大事有静气”处事态度印象深刻 人民网
利在天下必谋之 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
钱宁:我的父亲钱其琛(专访) 三联生活周刊
